团队:黄新钰、程诗琪、高炜祺、孙言溪、刘紫芮
一、选题核心思路
以“英雄亦是凡人,信仰铸就伟大”为核心,打破大众对革命先烈的刻板印象,通过挖掘赵一曼鲜为人知的个人细节与英雄事迹,将其从“符号化英雄”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,引发观众情感共鸣,传递爱国精神与信仰力量。
二、具体选题角度
1. 人物解构:从“英雄”到“凡人”的反差塑造
(1)开篇用“没人一开始就是英雄”破题,结合老师对少年赵一曼“粗心、不耐久”的评价,展现其成长起点的平凡性,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
(2)突出她作为“少女”“母亲”的身份,如青春烂漫的过往、对儿子的牵挂与遗书内容,用个人情感戳中观众共情点。
2. 事迹挖掘:聚焦独特且有记忆点的贡献
(1)提炼差异化事迹,如作为“黄埔首批女兵”“留学苏联”的经历,以及“首个发现731罪行”“培养出三位中将”等专属成就,强化人物的独特性。
(2)解读“赵一曼”改名缘由、“红装白马”称号的由来,通过故事化叙述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记忆点。
3. 精神升华:链接历史与当下的价值共鸣
(1)结合赵一曼追求“平等”的理念,将其定位为“真正的女权运动者”,贴合现代价值观,让历史人物精神在当下产生回响。
(2)对比她当年对“有饭吃、有电灯”的理想与如今的现实,用“现在我们应该相信了”引发观众对当下生活的珍惜,深化爱国情怀。
4. 细节加持:用实物与史料增强真实感
(1)以“乌拉鞋”等遗物为切入点,通过杨靖宇将军的相关话语,侧面展现东北抗联的艰苦环境,衬托赵一曼的意志坚定。
(2)引用日本特务的供述、医学报告等第三方史料,客观印证酷刑的残酷,凸显赵一曼牺牲的悲壮,增强内容的说服力。
5. 情感递进:从个人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升华
(1)以“母亲的遗书”作为情感高潮,通过“宁儿1956年才看到信”的细节,放大悲剧感与感动点。
(2)结尾将赵一曼的个人选择上升到“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”的群体精神,点明“她是明亮的星”,升华主题,激发观众的崇敬之情。
三、AI生成过程截图 
(略)
四、制作人员及分工
黄新钰:负责视频脚本撰写、分镜设计、内容逻辑梳理、
程诗琪:负责AI模型选型、素材生成、素材搜集、
高炜祺:负责音频合成、音频特效、
孙言溪:负责视频特效处理、视频生成缺陷检查、
刘紫芮:负责最终版本优化、文档整理、
  
 
      查看详情